黨產會在108年5月2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第一次開庭審理「救國團是否為國民黨附隨組織?」的前一天,透過特定媒體及立委發布五則「似是而非」的訊息,救國團已立即發布新聞稿逐一澄清,並呼籲不要在司法審理期間刻意以錯誤或片面資訊混淆視聽,操弄風向。惟昨天5月8日下午仍透過特定媒體再度發布一篇刻意喧染的訊息,藉以操弄風向,此應非中立的行政機關所應為。謹澄清如下:
救國團主管機關-內政部依據行政院、國防部提供的檔案資料,及法院判決,向立法院作證,認定「救國團不是國民黨附隨組織」。而最高法院亦已定讞判決認定「救國團早期是行政機構」,如果連行政機構都是國民黨附隨組織,那可以說滿眼所見幾乎都是附隨組織。
黨產會指稱:救國團有一神秘「219辦公室」 專幫小蔣處理函件。現在民進黨政府不會有專屬人員幫部會首長處理函件嗎?為何刻意加入「神秘」2字? 另黨產會論及負責處理函件之救國團前主任宋時選先生,他為關心青少年,在民國55年成立了臺灣第一個本土化的青少年輔導單位—「張老師」。從一支電話、一張椅子開始,至今全國有1,140位「張老師」在64條1980輔導專線持續服務,累積服務314萬人次電話輔導,另在臺灣各角落推廣心理衛生累積服務總計2,428萬人次,50年來更培育超過13,000位輔導人員,為民眾的心理建康盡力,而他也是永遠的一號「張老師」。
黨產會又指稱,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明確指示—「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,在社會為國防部所屬單位之一,在黨內為本黨最重要青運機構」。黨產會以此認定救國團是國民黨附隨組織,則亦應認定國防部也是國民黨的附隨組織。
黨產會再指稱—「老蔣亦指示,今後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隊重要工作之策劃與執行,均應先呈報中央,接受黨的指導,冀以增進青運工作之效果」。經探尋蔣前總統的真意,其所稱「今後・・・,均應先」,應是救國團在之前沒有向黨報告,所以蔣前總統才會希望未來救國團要這樣做。
當時國民黨是執政黨,救國團隸屬國防部,因此總統自不免就行政機構有所指示,現在的蔡政府不也是如此嗎?然黨產會一再援引蔣氏父子的言論、國民黨中常會會議紀錄等資料,逕自認定救國團為當時執政黨附隨組織。如依此邏輯,則不論過去或現在的各級機關、團體、學校、農會、漁會、工會、婦女團體、工商團體等,均可認定為執政黨的附隨組織,進而凍結全部財產,禁止處分。
黨產會要凍結人民財產,禁止處分,必須遵守最嚴格的證據法則。史料可以說話,但片面偏頗的解讀救國團不利點,完全不提極多的有利點,只會落入先射箭再畫靶的誤謬中。黨產會僅憑蔣介石日記中的個人主觀意見等資料,便凍結救國團全部財產,禁止處分。此種恣意認定,完全脫離歷史脈絡,絕非轉型正義。
回歸歷史史料,在兩岸對峙的年代裡,中華民國面對的局勢極其嚴峻。這種局勢之下,救國團由行政院以正式公文成立,人員由國防部派任。救國團任務就是在配合政府政策,以國家安定、經濟繁榮、人民休閒品質提升為努力目標。救國團各場所從未提供國民黨或任何政黨競選使用,各項營隊亦從未為國民黨或任何政黨候選人宣傳。
因此,黨產會不能以62年前蔣總統「一次性發言且係個人主觀期許」等證據,而無視各項政府公文書相反的證明、主管機關相反的證詞,及最高法院相反的定讞判決,恣意選擇性認定救國團是國民黨附隨組織,進而凍結公益社團法人-救國團全部財產,完全不符證據法則、論理法則與比例原則,明顯違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