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是年少時每到寒暑假總是殷殷期待的營隊,還是長大後下課下班後到社教中心上課,救國團在我的生命過程中,始終佔有一席之地。尤其是社教中心,十幾年來我在這裡學習外語,讓異國文化的豐饒趣味透過語言學習走入了自己的生活中,讓自己成為一個不用投靠旅行團、直接說當地語言就可以走透透的玩家,同時也結識來自社會各層面的同學,由聆聽、互助、分享等方式來成就彼此的生命。來社教中心上課並不是壓力,反而像是定期來參加台腔洋調滿教室的同樂會。
我承認我有蒐集外國語言的嗜好,學習外語最迷人的地方,不是文字本身,而是藏身於文字後的多元文化。當西班牙語的打舌音響起來時,咬著玫瑰的塞維爾女郎在輕快的節奏中踩著高跟鞋跳起了佛朗明哥,手持紅色布幔的鬥牛士與憤怒的公牛也從文字中走出;軟呢的泰語出來時,腦中就會浮現尖塔、僧人、合掌致意的人民、水花四濺的過年;義大利語躲著西班牙語,韓國話裡藏著中文,這些都是真正學到才知道的秘密。四年前,我因為工作需要選擇學習越南語,如今工作上已完全用不到,而我仍持續在學習,就是因為發現這個台灣多數新移民的母語,藏著很深的中華文化、混些殖民文化的咖啡香、雜點社會主義的陌生感。這些都不是在國內學英語或外國地理時學得到的,也不是打開電視就可以一網打盡的,坐在台北的課堂間,也能漸漸發掘真正的異國文化,這是社教中心外語課程能讓人一服用就成癮的原因。
能夠在出國旅遊時直接用當地語言溝通,也是我嚐試學習多種外語的原因。趕鴨子式的跟團旅遊,沒法配合自己的節奏,停下來和當地人聊聊天,也沒法體會真正的文化精髓與在地悠閒,所以我總是選擇當個背包客自己規劃行程。而社教中心的外語課正是一個極佳的旅遊情報中心,老師及同學多半能提供第一手的旅遊經驗、哪裡有好吃的?哪裡有好買的?怎麼跟當地人相處?而課堂上打的外語基礎,也正足以在異國旅遊時派上用場。我今年年初剛去越南旅行,靠著四年打下的越語底子,能夠和英語不通的小販、船夫交朋友,在雙語化不普遍的地方,能夠輕鬆看懂招牌及告示牌;依稀還記得在陸龍灣用腳划小船的歐巴桑,發現我可以用越語和她聊天,也可以讓她打探台灣是怎麼樣的地方,興奮中帶點驚訝完全寫在她的臉上,她一路上還不停和鄰船炫耀,船上有位台灣來的外國客人,會說越語,反倒完全忽略和我同船的另一位加拿大人。
除了透過學習外語來瞭解外國文化、交換旅遊心得,社教中心讓人感到「揪甘心」的地方,就是能夠認識來自社會各層面的同學。有同學一起互動,是自修外語者完全無法體會的學習樂趣。以我越語班的同學為例,四年來班上的同學雖然有進有出,不過多半是有駐越需求的台商老闆及幹部、眷屬或是越籍新移民的配偶,他們不像韓文、日文班的學員年紀較輕,也不是從韓劇、日劇中萌起學外語的動力,他們多半已是社會中堅份子,學越語多半有很實際的理由,也因此從他們身上,可以聽到台商在越南創業的撇步、異國聯姻家庭的甘苦,以及專屬於每個人的豐富閱歷;除此之外,老師本身也是一部現代越南史,每每聽到老師聊起她在西貢的童年及南越淪亡時人心慌亂的片段,腦中浮現的畫面,一幕幕都比《情人》這部小說更加真實與震撼。每次上課,班上總是有熱心的同學會提供點心或飲料與大家分享,大家一起看越南戲、聽越南歌,不管講起越語是雜著台語腔、國語腔、英語腔,還是越南南北音大拼盤,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中度過,也都有一些小小的學習成果。
欣逢救國團成立一甲子,誠心的希望這個適合各種年齡、各種程度、各種職業來進修的學習場域,可以持續在社會教育的領域上發光發熱,也讓更多場台腔洋調同樂會能持續豐富每個學員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