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物為什麼生長?天地為什麼不荒?那是因為生命有了真愛的力量,那是因為生命有了真愛的陽光。每一段生命都是一段掙扎奮鬥的路。為師者,我們要把愛的種子根植心底,讓呵護在空中飛揚,讓生命在陽光中生長……
──題記
轉眼已在救國團度過了我40多年的教學生涯,在這期間我始終秉持「我們為青年服務,青年為國家服務」的基本工作理念,以服務青年、輔導青年、幫助青年建立自立自強、自我肯定的觀念與服務人群、奉獻社會的回饋人生觀為工作取向,提供各種有益身心及有助國家、社會發展的活動與服務,時刻做到待人親切第一、工作效率第一、環境整潔第一。
人生彈指一揮間。現在來回首、回顧、回想、回應後生的問詢,總感到回味無窮。感想萬千,體會良多。當經驗成為人生財富和職業發展資源,就有與人分享的欲望。經驗像貨幣,需要交流,有流通才能升值。回首走過的路,很辛苦,但更多的是欣喜、是快樂、是成熟。能獲得本團社教與運動中心績優指導老師服務獎,這是榮譽,但更多的是責任。於是,我將把它化作動力,每樣工作,不辜負學生對我的期望。我的學生都很熱衷服裝設計,我很喜歡他們上課時專注的眼神和製作衣服時的熱情,每次我佈置的任務他們都認真完成,並做的很出色。記得有個學生由於家庭條件不是很好,不能承擔較高的學費,但為了能讓他達成心願,我替他承擔了一部分的學費,分擔了學生的經濟壓力,讓她順利的完成了課程,也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工作,我由衷的替他高興。
我們知道,教師的一天是平常的、瑣碎的,我也許成不了教育家,也許與各種名師的稱號無緣。但是,有一點可以肯定,只要我努力,我一定能做一個好老師,因為好老師是不需要證書的。好老師來自於學生們的景仰。它不需要你寫多少論文,它只需要你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,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得到你的扶持,在學生開心或傷心的時候有你在旁分享,能夠讓學生不斷地體驗到進步帶來的樂趣……好老師是樸素的,樸素到只是多年後一個記不起姓名的問候。
要說教師的成功在哪裏,我的體會是:被學生認同、接受、喜歡、愛戴、崇拜,與學生有緣、有情、有愛、有分享。要說教師的幸福快樂在哪裏,我的體會是:只要愛當老師,喜歡教學,心愛學生,就會享受教學的每一個環節,包括備課、教課,與學生相處,自己快樂,也讓學生快樂。這樣當教師很享受,享受教學、學生、耕耘、收穫、研究、成果,過程。當教師要能說會道,但不是靠嘴巴,是心、神、魂、情和知識、技能、修養、教養等的綜合表現。最低級的師生關係是服從、約束,管制;中等級的師生關係是認同、崇拜;最高級的師生關係是同化、相互融合、平等交流、互為資源、產生智慧的碰撞和創新力。我常常靜下心來想:一名稱職的教師,除了要博採眾議、廣納雅言之外,更要反躬自省,將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。
我對自己提一個要求,一個自己通過努力能夠作到的要求:贏得好口碑,做個好老師。
一、從愛開始
在做老師的第一天,我就樹立了一個信念──天下沒有笨的學生,只有笨的老師,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,不管這個學生是誰,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、性格如何,我都要公平地,全心全意地愛他們。誰也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、遺忘,都希望自己在班上、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,證明給大家看,我是多麼的棒。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,作為老師,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。
愛,說難也不難,說容易也不容易。其實這並不需要我們太多的精力,只要我們多留心,多觀察,有一顆「兼愛愛人」的心,那就可以做的很好了。往往老師的一個鼓勵的眼神,一句不經意的表揚,一個善意的微笑,一次溫柔有力的撫摸,一次意味深長的談話,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……就可以在孩子心中種下一種永不忘懷的感激,就可以給學生帶來不斷奮進向上的動力,就可以給孩子帶來足夠的自信與勇氣……老師,一位好老師,就是這樣開始的──從愛開始。
記得每逢節假日,學生們都會以各種方式送給我祝福,平日裡我的學生也會發來問候,由其在這次的母親節,我的學生也準備了康乃馨送給我,使我非常感動,他們就像我的子女,我的孩子,每時每刻我都會牽掛著他們,看著花瓶中的康乃馨,我不禁感嘆:做老師很幸福。
二、會教善導
隨著學生們獨立思考能力的增強,我們再也不能簡單地將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強行灌輸給他們,學生們思考的東西,我們要像朋友似地去影響和引導他們,我覺得這是好老師應有的一種素質。好老師不僅要會「教」也要會「導」,現在的教師與學生的界限應該不在壁壘森嚴,應更像好的導遊,就像我的課程中不僅需要我對他們的「教」,使他們擁有扎實的基本功,更需要我去引導學生們開發自己的創意,引領他們突破自己,超越自己。
上課中我們要善於利用各種形式讓孩子自己去探索,自己去發現,自己去掌握知識,促進每個學生不斷地發展。我常對我的學生們說幫助同伴不是替他趕快完成任務,而是要教會他方法,讓他自己會。現在的學生更需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,知道如何學習。這就更需要我們老師的耐心引導和幫助。在與學生教學相長的過程中,我會努力做好每件事,向做一個好老師的目標發展。
選擇當教師的人最好想清楚:想把教學當職業還是事業?要教書還是教人?圖生活安逸還是圖人生價值?追求物質還是精神?做培養人才的人才還是做人才廢品的製造者?這些是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波瀾所在。
我個人在以上這些方面走過的路,吃過的苦,嘗過得甜,要講起來故事多多。總體而言,我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得多。以下是我些許經驗:
1)教學:備課(認真程度)、教學(投入程度)、學生(關愛的程度)
2)生活方式:清貧而富足,單調而豐富。「貧下中教」多年,但精神富足,有精神作品和產品。因材施教、開設新課,豐富多彩。
很感謝這次救國團讓我有機會分享我這40多年的教學經驗,我也很樂意與青年教師分享交流自己的心路歷程。俗話說:分享快樂,快樂雙成。分擔痛苦,痛苦減半。當教師有苦也有樂,但追求的是「痛並快樂著」。謝謝。